2024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计划 骨干教师一览表
2024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计划(精选5篇)
2024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计划 篇1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xx-20xx年)》,实施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培养工程”,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从x年起我市将举办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培训,通过培训、考核与认定,努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素质过硬的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xx-20xx年)》为指导,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面向素质教育,面向课程改革,坚持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实践性、先进性,努力打造一支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现代教育思想、较高教育教学技能与水平和一定研究能力的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
二、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使各学科骨干教师师德修养、学科知识水平、课堂教学技能与水平、科研能力、校本研修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有显著提高。具体目标如下:
1.良好的师德修养和职业道德。通过理论学习、榜样示范、吸收内化等,进一步提升师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2.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和课堂管理水平。通过对新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研究、分析与反思,以及专业引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
3.丰富的学科知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通过理论导师的引领、教材的研读、教学基本功的训练,系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教材体系,丰富专业知识,夯实教学基本功。
4.有一定的课堂教学研究能力。通过理论引领、专著的研读,教学研究资料的搜集或运用,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提升课堂教学研究能力。
5.引领校本研修能力。通过理论引领,实践观摩活动等,提高策划、组织校本研修的能力。
6.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学习和课件制作等方面的实践训练,进一步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三、培训的对象和条件 凡在职的中小学(含教研员)教师,具备相应的教师任职资格和中小学初级教师职务以上,未取得省市级骨干教师称号,并符合下列各项条件的,可推荐为培训对象。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履行教师职责,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近5年年度考核中有一年以上“优秀”。
2.对所任教学科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技能、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教学能力、组织能力和教研能力。近5年来在校级及以上开过3次以上公开课或讲座,教学效果良好。
3.近5年来,参加过县级以上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并获得三等奖以上奖励;或所撰写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在县级以上获奖或汇编3篇以上。
4.掌握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已取得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模块)中级合格证书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书,能较熟练应用本学科常用的教学软件,制作课件。 四、推荐的名额分配 20xx年全市计划培训中小学骨干教师406名。(见附件一)。 五、推荐的办法和程序 1.在各县(市、区)教育局的领导下,由教育局人事科(股)牵头组织实施。
2.采取逐级推荐的办法。由县(市、区)教育局按照分配表等额推荐。
3.培训对象要填写《xx市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申报表》(附件二),并附上有关证明材料,由所在县(区、市)教育局推荐上报,上报截止时间为4月25日前。
4.各县(市、区)上报材料统一报送xx市教科所师干训处。
联系人: 联系电话:
六、培训形式
根据骨干教师培训目标和要求,从教师继续学习的特点出发,拟采用以下六种方式培训:
1.专题讲座:聘请省内或市内的专家就某一专题进行讲座,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的大部分内容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完成。
2.交流研讨:由班主任组织开展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说课、片段教学、听课与评课、课件制作等教学基本技能实战训练。
3.课题研究:学员自主选题,班主任负责指导,学员要对课题进行切实的研究并做出开题报告、课题研究报告。
4.分散实践:在集中培训之后,学员回到本单位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开展课题研究,学习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技能与水平,指导学科教研组开展校本研修,发挥骨干示范与辐射作用。
5.考核总结:在完成培训后,对学员的学习情况、业务能力、教学基本功进行全面的考核、认定。
七、培训过程
每期培训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集中研训。进行通识培训,整体提升培训对象的综合素质。
第二阶段:分散实践。时间约半年左右。
第三阶段:考核总结阶段。对学员进行全面考核,时间3天左右。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理论考查、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查、课题研究报告或科研论文交流、答辩;教学设计、片段教学、板书设计、课件制作和评课等教学基本功考核。
2024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计划 篇2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全面优化县域教育生态,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根据株洲市委20xx年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工作任务安排以及株洲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的通知》(株教小组发〔20xx〕3号)精神,经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在我县全面推进家校社共育工作,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及《家庭教育促进法》,围绕“三高四新”战略布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为根本目标,推动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护和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障工作,满足人民群众科学育儿新期盼新需求,为我县高质量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与和谐环境。
二、工作目标
(一)更新教育理念。遵循儿童成长规律,提升自身素质,履行家长的家庭教育主体责任,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二)提升家教水平。基本建立稳定规范家庭教育专业指导服务队伍,整体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乡村振兴、文明攸县创建中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三)完善服务体系。立足家庭、学校、社会三大场景,逐步完善覆盖城乡、公平优质、均衡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组织机构
为确保家校社共育工作有序开展,成立攸县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由胡建雄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四、主要工作任务
(一)建好三支队伍
1.组建家校社共育领导机构和管理团队。成立县家校社共育领导小组,推动形成“党委政府主导、教育系统统筹、部门单位联动、专家团队引领、学校校长主抓、试点先行示范、家长全员参与、城乡全面覆盖”的家校社共育管理体系。
2.打造县、校、社区三级家庭教育讲师团。通过借助外力、严格甄选、规范管理等,组建包括校内优秀教师、校外资深专家、优秀家长代表等在内的县、校、社区三级中小学家庭教育讲师团。加大培训培养力度,对全县所有中小学班主任、学科教师等开展家庭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着力锻造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家庭教育师资队伍。
3.组建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志愿者服务团队。构建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网络,把家长委员会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订工作章程,完善例会、对口联系等制度。组织家长委员会成员定期召开师德师风监督会和座谈会,征求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组成家长志愿服务团队,参与学校的部分管理或教育实践服务,设立家长工作室、选树家庭典范、开设优秀家长讲堂,推动家校双方达成共识,形成育人合力。
(二)建好三个阵地
1.建好校内家长学校。规范阵地建设。继续推进家校社共育10所试点校建设,推动所有基层学校按省级标准建立校内家长学校。以家长学校为主要载体,精心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长课堂,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和家长沙龙活动,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系统培训。努力建设校长线上“会客厅”,以直接对话的形式为家长提供专家指导和咨询服务,引导广大家长做智慧父母。
2.建好社区家长学校。结合文明攸县创建要求,推进社区家长学校建设。全县17个乡镇(街道)依托“门前三小”等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十有”(有组织机构、有标识标牌、有教学计划、有管理制度、有工作台账、有师资队伍、有教材资料、有教育活动、有检查考核、有经费保障)标准普遍建立社区家长学校。由各乡镇(街道)牵头,联合辖区内中小学校、社区妇联、关工委、团委,组建包括社区工作者和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在内的专兼职工作者队伍,发动辖区内“五老”“道德模范”“最美家庭”及学校老师、家长组成志愿者队伍,以父母课堂、家教沙龙、亲子实践等为主题,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
3.用好网上家长学校。依托三宽教育办好网上家长学校,建设家庭教育学习资源库。开通家长课堂、德育教育、生理心理健康、家长图书馆等栏目,帮助家长系统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供家庭教育咨询。围绕家庭教育重点、难点、热点话题,通过在线咨询、论坛访谈、基层讲座等形式,让家长及时获得有针对性的具体建议、辅导和指点。
(三)实施三大行动
1.示范创建行动。创建“家校社共育优秀实践区”。抓好北京三宽家长学校网络课程学习。力争试点校教师和家长参加学习的普及率达到100%。对家长参加网络课程学习实行积分管理,建立检查考评机制,实行每周一通报,每月一评比,每期一推介。完善好家长学校制度建设。建立完善好家访制度、教学开放制度、家长陪餐制度、家长接待日制度、家长委员会制度、家长志愿者服务制度,把家校社共育工作纳入班主任绩效考核工作范畴。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创建“全国家校社共育优秀实践区”;创建示范家长学校。创建10所校内示范家长学校、5所村示范家长学校、3所社区示范家长学校。通过示范家长学校创建,辐射引领,带动辖区内中小学校建好、办好家长学校。
2.培训提升行动。全县班主任家校社共育培训。总人数1980人,每期培训150-180人,分12期,每期培训一天(4堂课程),在4—5月份完成。家校社共育管理干部业务能力提升培训。对象为各基层学校分管副校长、政教主任、试点学校网络管理员,计150人,培训时间3天,5月份完成。重点学习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政策理论和实际操作方法。家庭教育讲师团队建设培训。对象为各基层学校讲师团成员,约150人,培训时间2天,8月份完成。重点进行家庭教育的课程开发、课题研究和活动设计等方面的学习。
3.关爱帮扶行动。摸清两类学生底数。一是摸清孤儿、单亲学生、残疾学生、贫困学生、留守学生等五类学生的底数;二是以班级为单元,对小学高年级及中学生每年一次开展全员心理健康筛查,摸清有情绪问题或行为偏差学生底数。“一人一册”分类建档。对上述两类学生按“一人一册”分类建立档案,动态跟踪,建立动态数据库。要求两类学生情况摸底、数据收集必须尊重、保护学生隐私,坚决避免“标签化”,防止出现负面影响。分类施策结对帮扶。对纳入帮扶数据库的.学生,整合校内外资源,分类组建帮扶工作小组,按照“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模式大力开展关爱帮扶活动,并做好跟踪记录。针对留守儿童、单亲孩子、残疾学生、困难学生、心理障碍和行为偏激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和辅导。
(四)开展三大活动
1.开展“百场报告十万家庭新时代文明家风家教大讲堂”活动。该活动已列入株洲市委20xx年十大改革重点工作任务和攸县县委20xx年深化改革重点推广品牌。活动主要内容是组织家校社共育“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行家庭教育理念和知识的大宣讲、大学习、大实践、大提升。基层学校每学期不少于3场,试点学校每学期不少于5场,乡镇(街道)全年不少于10场。
2.开展“千名党员进万家”大家访大帮扶活动。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家访孤儿、单亲家庭、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和有心理问题或有行为偏差问题的学生,每学年至少实地走访家访对象2次;党员班主任每学年至少对全班每一个学生家访1次;党员任课教师配合班主任采取“一对一”的形式结对帮扶特殊学生,每学年至少走访帮扶对象1次。
3.开展“家长节”系列活动。以5月15日“国际家庭日”为节点,大力宣传普及《家庭教育促进法》。各学校精心组织“家长节”系列活动。包括:开展“校园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走进学校,体验课堂、体验孩子就餐就寝、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及时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开展“家长风采展示”活动,通过家长“书画展、诗歌赛、故事会、家长论坛、节目展演”等形式,展示家长风采和家庭教育成果;开展“亲子沟通”主题活动,引导家长和学生互动交流,以“写、画、说、读、演、展”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大声说出你(您)的爱,表达自己的心声,传承优良家风,传递家人亲情,传授家庭文化。开展“亲子实践”主题活动,着力推进“亲子共阅读”“亲子共运动”“亲子共游戏”“亲子共研学”等活动,让家长和教师陪伴孩子走进田间、走进展馆、走进福利院、走进研学实践基地,让家长参与、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环节;开展“优秀家长”评选活动,激励广大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职责,高质量陪伴孩子成长。开展“家校社共育五大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县域教师、优秀家长代表参加家校社共育与家庭教育讲师“金麦奖”选拔、家校社共育与家庭教育情景剧展演、“一封家书”“家长成长报告团”推荐、“中国家长之歌”MV征集等五大主题教育活动。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工作职责、管理制度以及考核办法,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日常管理、督促检查、考核评比各项工作。各基层学校(幼儿园)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
(二)注重分类指导。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根据学龄前、小学、初中、高中等各个不同阶段孩子的身心特征、认知水平和成长特点,按照分层分类指导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
(三)创新工作方法。坚持创新思维,着力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学业辅导和身心发展相结合、专业团队和兼职人士相结合、系统指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共性培育和个性发展相结合、专业管理和购买服务相结合、学校统筹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家校社共育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提高家庭教育工作成效。
(四)加强示范创建。充分培育、挖掘和提炼先进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县教育局要组织“示范家长学校”“示范家庭教育讲坛”“家庭教育示范课”等创建活动,评选家庭教育“优秀辅导员”。各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要树立先进家庭典型,宣传优秀家庭教育案例,引导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家庭教育工作,为家庭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五)加强团队建设。以家庭教育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建设为导向,着力培养一批专家学者,建立一支讲师团队,组织一批志愿服务者和家长骨干队伍,全员培训班主任队伍,建设一批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
(六)加强资源建设。做好家庭教育顶层设计,强化家庭教育课程研发,组织编写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手册和家庭教育课本教材,开发一批家庭教育精品示范课,建设家庭教育资源库,用好各类教育资源,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中发挥积极作用。
(七)确保经费投入。各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和县直部门单位要加大对“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工作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确保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建设和活动正常有序运行。县财政采取以奖代拨形式,对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予以资金支持。
六、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20xx年1月—3月)。制定《攸县全面推进家校社共育工作实施方案》,起草《攸县“百场报告十万家庭新时代文明家风家教大讲堂”活动实施细则》,组织召开动员会,全面部署推进家校社共育工作。各相关部门单位、各基层学校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并通过各种平台和方式,向社会和家长宣传动员,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宣讲家校社共育的意义、目的,在全县形成共识。
(二)全面推进(20xx年4月—12月)。各相关部门单位、各乡镇(街道)、各基层学校根据全县统一部署,明确全面推进家校社共育工作时间表、路线图,在“打造三支队伍、建好三个阵地、实施三大行动、开展三项活动”等四个板块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务实制定家校社共育月工作台账、周工作安排,积极探索,创造性开展工作,形成典型经验。
(三)总结提升(20xx年12月)。组织力量对全县家校社共育工作进行总结,评选、表彰先进典型,对成功经验和做法进行推广,认真查找不足,进一步研究制定改进措施,推动家校社共育工作在全县常态化开展。
七、保障机制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各乡镇(街道)和县直部门单位要把家校社共育作为提高学校内涵发展和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点工作来抓,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分解工作任务,突出工作重点,落实工作职责,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各乡镇(街道)和县直有关部门单位要充分利用会议、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面向社会广泛宣传开展家校社共育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各基层学校(幼儿园)要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主动对接村社区和家长群体,形成人人参与活动的浓厚氛围。
(三)强化督查,务求实效。县委、县政府将加强此项工作督查,并将此项工作绩效纳入乡镇(街道)和部门单位年度绩效考核范畴。县教育局要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家长学校)工作纳入对各基层学校(幼儿园)的年度工作考核体系,加强对基层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日常管理工作的督导评估,对在该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优秀讲师等予以表彰。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对工作中出现不负责任、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全县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将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2024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计划 篇3
教师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为加强全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工作创造性,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按照《教育部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山东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考评指导意见(试行)》和《淄博市义务教育学校工作人员考评指导意见(试行)》(淄教发〔20xx〕17号)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订博山区中小学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
一、指导思想
教师考评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综合、多元考评教师的德、能、勤、绩。通过建立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师职业特点的考评制度,充分发挥考评的规范、导向和激励功能,杜绝片面依据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对教师进行评价和奖惩的现象,以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为重点,调动和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素质教育质量。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尊重规律。遵循教育规律,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性、实践性、长期性特点。
2.以德为先,注重实绩。完善考评内容,把师德放在首位,注重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实际表现和贡献。
3.激励先进,促进发展。鼓励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客观公正,简便易行。坚持实事求是、民主公开,科学合理、程序规范,讲求实效、力戒繁琐。
三、考评内容
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工作表现和工作成效等4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表现和工作成效。
四、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
(一)职业道德考评(20分)
主要考评教师遵守教育政策法规、学校规章制度和教学行为规范,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敬业精神和事业心,教师的荣辱观、职业操守和以身作则情况,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方式和责任心,教师的大局意识和团结协作等方面的内容。
(二)职业能力考评(20分)
主要考评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各项专业技能,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等方面内容。
1.教育能力。主要考评教师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分析和解决学生问题的能力,组织德育活动的能力,与社区、家长和学生的沟通能力等。
2.教学能力。主要考评教师把握和使用教材的能力,运用教学语言、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施课堂教学和组织其他有关教学活动的能力,开发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或选修课、举办讲座等课程开发的能力等。
3.教研能力。主要考评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改革和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自我反思、评价的能力等。
4.专业发展能力。主要考评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全面掌握和拓展学科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能力,了解和运用教育新理念的能力等。
(三)工作表现考评(20分)
主要考评教师的履职行为,包括出勤情况、工作量、德育工作、教学常规、班级管理工作等方面内容。
1.工作量。主要考评教师出勤率,教师承担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班主任工作以及其他管理工作的情况等。
2.德育工作。主要考评教师结合所教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情况,履行全员育人职责、关注学生差异的情况等。
3.教学常规。主要考评教师的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情况,包括教师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和批改、辅导学生以及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和参与教学管理等。
4.班级管理工作。主要考评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引导、班级管理、组织班集体和团队活动及关注每个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等。
(四)工作成效考评(40分)
主要考评教师完成岗位职责的效果,包括育人效果、教学效果和教研效果等方面内容。
1.育人效果。主要考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道德行为习惯养成、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班风学风和学生进步情况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情况应作为考评依据之一。
2.教学效果。主要以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学生达到基本教育质量要求、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和优秀率为依据。
3.教研效果。主要考评教师参与校本教研、课题研究情况,教育科研论文发表、获奖情况,科研成果的时间运行情况,以及辅导学生获奖情况。
(五)表彰奖励加分
本年度受到国家、省、市、区(县)各级党委、政府表彰以及受到各级综合表彰和教育行政部门表彰的,根据受表彰的层次适当加分。同一项工作受到表彰奖励只计加分,不累计加分。
2024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计划 篇4
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教师知识能力的发展、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教育评价体系,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核心。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发挥教学评价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不断提高教师能力的评价体系和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方案”。教师评价的改革要有利于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成长,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实施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因此,研究并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观念和新课程精神的发展性教师评价方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也是当前我们学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意义重大的研究课题。研究并建立一套适合我校的更新科学的教师评价办法,引领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将关系到学生成长和学校健康快速发展。基于此,学校领导充分论证确定此研究课题。我校将以国家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为指导,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以改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最终目标,深入全面地开展《校本教师发展性评价实施方案》校本教师发展实践与探索。
一、校本教师发展的时代背景
教师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学大计教师为本,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必然也就关注起教师从职业化走向专业化、职业化专业化的进程,对教师的希望越来越高。面对社会的希望,教育事业自身也不得不关注起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主力军——教师的发展,教师知识能力的发展,教师各方面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社会的发展需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的本身就发生了转变,即: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探究者,课程改革的开拓者、创造者,给教师的自我发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教师们期望有一个潜能动力的发展、自我实现的氛围的空间。
教师发展是社会的发展需要,是学生成才走向社会的需要。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持续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利保证,是培养优秀学生远远不断的教育资源。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教师的学识渊博与教师的实际表现,教学实践中展现出来的教学设计、组织、协调等自我调控能力,都是学生学习的优秀用尽不竭的资源,尤其,教师自我发展、自我调控的科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着与严谨的教育教学能力,将影响学生的终生发展。现代教师追求个性化,个人价值的实现。可见,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育发展、学校发展的社会进步的关键。教师评价是教师管理的重要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师评价,实施发展性评价,是促进教师成长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需要。
二、教师发展性评价实施是教师将社会要求转化为自我实现目标,且又不断进取——反思——进取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主体——教师自我及在他人的指导下、支持帮助下,设计创新开拓的自我发展性目标、能动实践、主动接纳外部信息及自我调控发展的过程。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它的目的不在于奖罚,而是在没有奖惩的前提下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实现学校、社会、现代科技的发展目标。教师能动地进行教育实践与反思。教师发展性评价的目标是通过教师主动实践、自我调控,和教师群体的支持、广泛性的服务、多元督导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教师的发展是基于社会、学校、教师、学生要求的,在于学校的内部管理,为了学校可持续的发展、适应需要、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师发展性评价是校本实施评价方案指的是评价体系校本化。教师发展评价最基本的原则。是将评价的立足点放在教师和学校的未来发展方面,评价不仅要关注教师的实际表现,重视教师的未来的专业化发展,重视每位教师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与提高,最终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评价教师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评价长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充分发挥评价的能动力和导向、促进教育工作者积极上进、取长补短,不断提高的发展的过程。因此,确定评价目标、标准、程序、方法,作出评价结论等方面,要考虑被评价对象的未来发展的需要,注重把个体发展需要与社会、学校发展需要和科技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使其学校发展目标符合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需求。在新的教育基础改革的评价内容上,要敢于开拓创新,打破旧框架树立新内容,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的评价方案。不仅关注教师的工作成绩,而且要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社会的需要。在评价方法上,建立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师生评价实施方案。
在激励评价教师不断进取,不断完善、不断发展。要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去正确看待被评价对象的成功与失败,以发展的目标为动力,要杜绝、防止、克服“褒贬性”评价。在工作上和学业上有任何一点进取的,都应以肯定,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工作。对在评价效果中不理想的对象,应给他们积极上进改正的机会,希望他们尽快赶上。只有这样,校本评价方案才有信任感,才能把评价作为发展的需要的动力,实现以评价促发展的目的。教师发展评价的内容与评价的方式要切合教师、学校及家长的具体实际,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2024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计划 篇5
教师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为加强全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工作创造性,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按照《教育部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山东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考评指导意见(试行)》和《淄博市义务教育学校工作人员考评指导意见(试行)》(淄教发〔20xx〕17号)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订博山区中小学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
一、指导思想
教师考评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综合、多元考评教师的德、能、勤、绩。通过建立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师职业特点的考评制度,充分发挥考评的规范、导向和激励功能,杜绝片面依据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对教师进行评价和奖惩的现象,以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为重点,调动和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素质教育质量。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尊重规律。遵循教育规律,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性、实践性、长期性特点。
2.以德为先,注重实绩。完善考评内容,把师德放在首位,注重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实际表现和贡献。
3.激励先进,促进发展。鼓励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客观公正,简便易行。坚持实事求是、民主公开,科学合理、程序规范,讲求实效、力戒繁琐。
三、考评内容
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工作表现和工作成效等4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表现和工作成效。
四、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
(一)职业道德考评(20分)
主要考评教师遵守教育政策法规、学校规章制度和教学行为规范,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敬业精神和事业心,教师的荣辱观、职业操守和以身作则情况,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方式和责任心,教师的大局意识和团结协作等方面的内容。
(二)职业能力考评(20分)
主要考评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各项专业技能,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等方面内容。
1.教育能力。主要考评教师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分析和解决学生问题的能力,组织德育活动的能力,与社区、家长和学生的沟通能力等。
2.教学能力。主要考评教师把握和使用教材的能力,运用教学语言、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施课堂教学和组织其他有关教学活动的能力,开发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或选修课、举办讲座等课程开发的能力等。
3.教研能力。主要考评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改革和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自我反思、评价的能力等。
4.专业发展能力。主要考评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全面掌握和拓展学科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能力,了解和运用教育新理念的能力等。
(三)工作表现考评(20分)
主要考评教师的履职行为,包括出勤情况、工作量、德育工作、教学常规、班级管理工作等方面内容。
1.工作量。主要考评教师出勤率,教师承担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班主任工作以及其他管理工作的情况等。
2.德育工作。主要考评教师结合所教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情况,履行全员育人职责、关注学生差异的情况等。
3.教学常规。主要考评教师的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情况,包括教师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和批改、辅导学生以及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和参与教学管理等。
4.班级管理工作。主要考评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引导、班级管理、组织班集体和团队活动及关注每个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等。
(四)工作成效考评(40分)
主要考评教师完成岗位职责的效果,包括育人效果、教学效果和教研效果等方面内容。
1.育人效果。主要考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道德行为习惯养成、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班风学风和学生进步情况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情况应作为考评依据之一。
2.教学效果。主要以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学生达到基本教育质量要求、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和优秀率为依据。
3.教研效果。主要考评教师参与校本教研、课题研究情况,教育科研论文发表、获奖情况,科研成果的时间运行情况,以及辅导学生获奖情况。
(五)表彰奖励加分
本年度受到国家、省、市、区(县)各级党委、政府表彰以及受到各级综合表彰和教育行政部门表彰的,根据受表彰的层次适当加分。同一项工作受到表彰奖励只计最高加分,不累计加分。